close

猛禽觀察圖鑑 / 林文宏

150a884db99781.jpg

圖書館裡的鸚鵡書籍差不多都看完了之後,連老鷹也不放過。這本書對於有在山野賞鷹的鳥友很有幫助,圖文並茂,講解的非常清楚。由於此書將鳥類的身體構造,骨骼名稱與位置、相關羽毛名稱功用介紹解釋得非常詳細,對飼養鸚鵡的我也很有幫助。

猛禽英文是raptor,源自拉丁文rapac,意指掠奪的、貪婪的。另一常見的英文birds of prey,原意也是指掠食的鳥。猛禽泛指鷹隼類的鳥,而貓頭鷹雖被稱為夜猛禽,卻是屬於鴞形目,和隼形目沒有關係。

鳥類身體可分成6大部位,頭、頸、尾、身軀、雙翼和足部。

翼上的羽毛可分成2大類,飛羽remiges和覆羽wing coverts。飛羽用於飛行,長而堅硬,依附著的位置不同,可區分為初級飛羽primaries和次級飛羽secondaries。初級飛羽附著於腕掌骨和指骨,共10枚,長短不一,可受意志控制張合及後掠程度,科學上的編號係根據換羽順序,由內而外編為P1~P10;次級飛行羽附著於尺骨,各枚長度相近,數目約15~20枚,翼展越長者數目越多。
覆羽用於覆蓋與保護,短而柔軟。呈覆瓦狀排列,覆蓋飛羽基部,頂補前一列的毛基部空隙,使翼面成為完整的弧面。

猛禽的飛羽為什麼會有缺刻?
缺刻是指一枚飛行羽在基部與尖端之間突然窄縮,有控制氣流使飛行更平穩的功能。

大部分的猛禽有12枚尾羽,尾羽用於控制方向、輔助浮升、停棲及走跳的平衡。

換羽的時機有兩種,一種是一年一次的規律性對稱換羽,一種是因為意外受損而強迫更換的不規律性換羽。通常淡色羽毛比深色羽毛更易磨損。留棲性猛禽會在繁殖期間換羽〈夏季〉,親鳥也會藉繁殖期調養身體;而遷移性猛禽擇在冬天換羽。

 

在野外判斷猛禽年齡的線索
1.初齡幼鳥離巢後會展現非常完整且鮮明的羽毛,成鳥的羽毛永遠是部分磨損的。
2.第二齡判斷則是夏季時會呈現全部飛行與嚴重磨損的形態。

猛禽的飛行方式:盤旋、滑翔、鼓翼、俯衝、懸停、飄飛、展示飛行。
判斷猛禽的方法:羽色、體型大小、裸部輪廓、翼面角度、行為。
猛禽的大小,由日本松雀鷹雄鳥46cm到禿鷲295cm都有。
猛禽分布範圍也很廣泛,原始林、次生林、河湖水域、草澤濕地、草原荒地、裸岩懸崖到城鎮都有,依其不同的生態特性分佈。

書中提到的下列說明也很有意思,會讓我想到玄鳳的珍珠斑、派特、一條龍等等不同的羽色分佈情況。
斑:紋路短,且可一一清楚分辨
紋:長條狀者
帶:甚長且連貫整個部位〈如翼、尾〉
斑塊:大塊同一顏色
塗彩:無斑紋且淡的整片顏色

此書末頁有附上「野外快速辨識摺頁」,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猛禽,每一隻都雄赳赳,氣宇軒昂的,十分帥氣!









鸚鵡、大型鸚哥的醫、食、住 / 菅野宏文

15125bfdb033c0.jpg

從網路的圖書館館藏搜尋中得知這本書,出版日期很新,本來對它期望值很高,但是借到後發現彩頁部分其實沒幾張,內頁文字敘述和圖片又全都是黑白的,感覺很失望。

但是也在此書中看到我從未思考過的觀點
1.鸚鵡和鸚哥是不同的
2.亞種的概念

還沒看此書之前,我會認為鸚哥只是鸚鵡的台語唸法直譯,不認為它們有什麼不同;即使看過此書的說明後,也仍然無法認同作者的區分法,所以一開始並未放在心上;一直到這批借閱的鸚鵡書籍,已經連續三本都對鸚鵡和鸚哥做了同樣詮釋,才把區分法記錄下來。

所謂鸚鵡應該是
A:大型的,至少要有鴿子體型以上的size
B:羽色單色佔整體的90%以上
C:短尾的
D:不論大小,頭上要有冠羽的

以上四個條件都要符合才是鸚鵡,有任何一點不符就是鸚哥,

是這樣嗎?我還是心存疑惑

至於亞種的概念我就能接受了,大自然裡產生的就不說了,但是在人工飼養下,因為人類想要稀有種,會不斷讓亞種之間雜交,作者提到,日本動物園已經開始禁止「種間雜交」,連「亞種間雜交」也成了禁忌,這樣的觀點還挺耐人尋味的,要稀有?還是該保持物種純化呢?

英文名詞
W.C個體  Wild  Caught  野生採集
C.B 個體  Captive  Breeding  人工飼養繁殖

書上有一張圖是鳥類的骨骼介紹,當中有個部位稱做龍骨突,是鳥類才具備的骨骼,飛行能力越好,這個部位會越發達。
鳥類的心臟抗壓性較低,抓鳥時太用力壓迫胸部會導致死亡。

蛋產生的過程
卵巢〈蛋黃〉→輸卵管〈受精〉→往輸卵管下降〈分泌蛋白〉→繼續往下移動〈卵殼膜〉→往卵殼腹部移動〈蛋殼〉,大約需花費12~16小時。

對鸚鵡有興趣的人不少,但是飼養前須認清事實,鸚鵡不只是可愛而已,牠可能還有羽屑、吵鬧、破壞力強大等問題,即使自己能接受,也要考量其他家人或鄰居的接受度。
此書還有列出鸚鵡的身價,是統計到2004年3月為止,經過這麼多年了,行情不知道還有沒有一樣,我倒是挺好奇的。
不管飼養什麼動物,每天照料的時間需固定,不然生理週期會錯亂,長久下來會使身體不適。
夏天要注意體外蟲活躍,秋冬要留心換羽和呼吸道疾病。
嚴禁體罰,體罰只會有反效果,就算只有一次,鸚鵡也會牢牢記住,累積的信任感將毀於一旦。
鳥一旦生病難治癒,因為鳥的身體構造代謝快,因此一天花很多時間補充食物和水分,一旦生病食物攝取少,體力耗盡就容易死亡,所以要培養早期發現疾病的敏銳觀察力〈動作、體態、分泌物和排泄物〉,自家觀察建議最多一天,還是要盡速就醫。
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妮娃娃 的頭像
    妮娃娃

    My Dear Parakeet( Bourke's &Scarlet-chested )

    妮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