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野鳥放大鏡〈住行篇 〉/ 許晉榮

14ba36e89555f9.jpg

這本書也是圖片多、字數少,看這本書就好像在看Discovery頻道一樣,另外還有姊妹作食衣篇,介紹野鳥的私生活,是作者十多年來的心血結晶。

文中記載「連續好幾天躲藏在掩蔽帳內......」,可見必須擁有非比尋常的耐心觀察,才能捕捉到精采的一瞬間。以下為部分重點整理,詳解及精采照片請參照書本。

 10%的鳥類是多配偶制,食物決定鳥兒的繁殖意願。

雛鳥剛孵化時,雙眼未開,為什麼會知道親鳥帶食物回來了呢?雛鳥會對微震的窩巣作直覺性的反射動作→拉起並搖晃纖細的頸部,張嘴索食。

鳥類利用鳴囊發聲來傳達訊息,分為鳴叫和鳴唱兩種。鳴叫音節簡短,作為蓮絡、呼喚、警戒、示警之用;鳴唱則富有繁複婉轉的旋律,用於求偶、警告競爭者。

鳥巢最重要的功能在給卵與幼雛保暖與庇護,它的形狀需要和親鳥的腹部緊密貼合,巣的材料以常見的素材為主,還會舖上柔軟保暖的襯裡,如羽毛、苔藓、細草、獸毛等。

鳥的羽毛會隔絕體熱散失,所以有些鳥在繁殖期間,腹部羽毛會脫落,形成佈滿微血管的孵卵斑,使體熱能有效的傳送到蛋裡,不會自動脫毛的雁鴨類,則會以嘴喙拔毛以利孵蛋。

洞穴築巣的鳥蛋較圓,懸崖峭壁的海鳥蛋則呈梨型,一端尖、一端圓,滾動時會原地繞圈,減低自岩壁墜落的危險。

杜鵑科是有名的「托卵寄生」鳥類,世界各大洲約有136種杜鵑,其中45種是托卵寄生型,是最有失親職的鳥類代表。牠們尋找合適的宿主,再趁機潛入,產下與宿主幾乎完全相同的蛋。更邪惡的是,托卵鳥的卵會比其他卵早孵化,用背部凹陷構造,輔以無毛短上肢,把其他卵或幼鳥推出巣外,以便獨占親鳥的餵食與照顧。

越接近孵化時間,蛋殼會越薄,幼鳥也會在嘴喙尖端長出卵齒鳥類的秘密生活:卵齒是嘴喙上一顆小小的白色釘狀構造,位在嘴喙末端、上頷頂端,幼雛頸背有塊特殊肌肉,可以增強頭部前後擺動的力量,對蛋殼施加最大壓力,配合雙腳踢動,就可破殼而生】。〈我的鸚鵡老大:卵齒在孵化後幾天便會脫落〉

鳥類飛翔的原因在中空的骨骼、多對氣囊和羽毛,藉著翅膀上下揮動產生上升氣流,將身體往上推。

多數鳥類的尾羽基部具有尾脂腺,鳥類會將此腺體油脂仔細均勻的塗抹在羽毛表面,使羽毛油亮潤澤,並具有防水效果,所以強風暴雨中,會看到親鳥張開雙翅抵擋雨水,防止巢中的幼鳥或卵失溫。




鳥類的世界 / 歐陽盛芝、賴景陽

14ba36e88f2ed7.jpg

本書從鳥的定義開始,概略的介紹鳥的外型適應、羽毛骨骼、繁殖、演化分類、動物地理、留鳥候鳥、鳥與人的關係、保育及賞鳥等等,引導社會大眾認識鳥類的世界。

天空的原住民這本書中,提到留鳥的定義,也詳加註解照片中的鳥是台灣特有種還是特有亞種;此書對留鳥的解釋更淺顯易懂,留鳥是一年四季都棲息在同一個地區,通常是陸棲性的山鳥,而水鳥則多半隨季節遷移,來台過冬繁殖的是冬候鳥,來台越夏繁殖的是夏候鳥。另外只做短暫停留的稱為過境鳥。

台灣特有種則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,發展成適應台灣特殊環境的新型鳥,和被海洋隔絕的大陸種有差異,差異大到足以獨立變成一個種,如帝雉、藍腹鷴。

差異比較小的,就稱為特有亞種,如珠頸斑鳩、五色鳥和煤山雀。

鳥類因為受到狩獵、環境污染、棲息地被破壞等因素的影響,許多品種快速的減少中,有些甚至滅絕,各國政府都開始重視保育,台灣也不例外,各縣市都有野鳥學會,學校也有自然研習社、野鳥社、生態保育社等等。

其他詳細內文請參照書本,尤其是內頁鳥類身體器官細部插圖,我認為很適合初學者看,一目了然。末頁有鳥的世界紀錄表,很有趣的紀錄,有時更會讓我訝異的張大嘴,想深入的了解學者們是如何紀錄、如何測量出結果的呢?

最古老的鳥 - 始祖鳥  

最重的飛鳥 - 大鴇ㄅㄠˇ 18公斤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最重的猛禽 - 安地斯神鷹14公斤
最重和最高的鳥 - 駝鳥 / 156.5公斤、2.74公尺              
最重和最高的海鳥 - 帝王企鵝 / 40公斤、1.2公尺

展翅最大的鳥 - 漂泊信天翁3.63公尺
展翅最大的陸鳥 - 安地斯神鷹3.2公尺
最小的鳥 - 侏儒蜂鳥 / 5.7公分、1.6公克
最小的海鳥 - 小海燕 / 14公分、28公克
最小的猛禽 - 白額小隼 /  15公分、35公克

瞬間飛速最高 - 游準 / 潛入水中時速180公里
平均飛速最快 - 歐絨鴨 / 超過時速76公里
振翼最快的鳥 - 角峰鳥 / 每秒90~200次
飛行最慢的鳥 - 小丘鷸 / 每小時8公里
飛最高的鳥 - 黑白兀鷲 / 11274公尺高

跑最快的陸鳥 - 駝鳥 / 時速72~96公里
跑最快的飛鳥 - 大急馳鳥 / 時速42公里

移棲最遠的鳥 - 北極燕鷗 / 繞行36000公里
飛行最久的鳥 - 烏領燕鷗 / 在空中停留3~10年
飛行最久的陸鳥 - 歐洲雨燕 / 在空中停留3年

游的最快的鳥 - 巴布亞企鵝 / 短距離時速27.4公里
潛水最深最久 - 帝王企鵝 / 265公尺、18分鐘
潛水最深的飛鳥 - 白嘴潛鳥 / 81公尺

腳比例最長的鳥 - 黑翅長腳鷸 / 腳佔體長60%
腳最短的鳥 - 雨燕 / 腳長1~1.2公分
嘴巴比例最長的鳥 - 刀嘴蜂鳥 / 比身體長,約10.5公分
嘴巴最長的鳥 - 澳洲鵜鶘 / 34~37公分
嘴巴最短的鳥 - 夜鷹 / 嘴長0.8~1公分        

尾羽最長的鳥 - 第一名:長尾雞 / 尾羽超過8公尺、第二名:鳳頭眼斑雉 / 尾羽1.73公尺
羽毛最多的鳥 - 小天鵝 / 25216根
羽毛最少的鳥 - 第一名:無鱗雞 / 0根、第二名:蜂鳥 / 1000根

眼睛最大的鳥 - 駝鳥 / 眼睛直徑5公分
在樹上築最大巢的鳥 - 白頭海鷲 / 寬2.9公尺、深6公尺
最大的鳥蛋 - 駝鳥蛋 / 17.8*14公分
最小的鳥蛋 - 侏儒蜂鳥蛋 / 6.35毫米、0.25公克
一窩最多卵的鳥 - 灰山鶉 / 平均15-19個蛋 

數量最多的野鳥 - 紅嘴奎利亞雀 / 15億
分布最廣的鳥 - 魚鷹、游隼、倉鴞ㄒ一ㄠ、東方環頸鴴
分布最廣的雀型類 - 家燕、家麻雀


後記:

北極燕鷗創造世界最遠的遷徙紀錄 
 
【人民報第213期消息】據國家地理網站報導,一項最新研究發現,一隻小小的北極燕鷗竟然是世界上遷徙距離最遠的動物,遷徙距離是人們以前認為大約2倍。 

新的微型追蹤器最近顯示,這隻體重4盎司(113克)的北極燕鷗每年沿著「Z」字形路線,在格陵蘭和南極洲之間遷徙。在這個過程中,這隻北極燕鷗經常飛行4.4萬英里(7.1萬公里),與之相比,牠的競爭對手灰鸌(sooty shearwater)的飛行距離大約是4000英里(6440公里)。

該研究的論文作者,格陵蘭自然資源研究所的卡爾斯頓‧伊格馮說:「關於這個問題,以前有各種各樣的理論,但我們能夠顯示這些小鳥所做的一切,這還是第一次。」據研究人員估計,由於北極燕鷗經常活30多年,牠一生要飛行大約150萬英里(240萬公里),相當於往返月球3次。

在這以前,科學家只能利用追蹤器對大型鳥類進行追蹤,因為對小型鳥類來說,這些儀器太大,牠們很難帶動。不過該科研組採用的由英國南極調查局研發的這種微型追蹤器,重量僅為二十分之一盎司(1.4克),把它綁在北極燕鷗這樣的小型鳥類腿上,牠們仍能飛行自如。

發現北極燕鷗經常在北大西洋停留一個月,伊格馮感到非常吃驚,也許牠們是為了在那裏捕點小魚和甲殼動物吃,以補充能量,然後開始飛越熱帶地區。春季從格陵蘭返回時,北極燕鷗仍沿著「Z」字形路線飛行。這些小鳥並不是直接飛往大西洋中部,而是從南極洲飛往南美洲,然後再到北極。

但是牠們的這一瘋狂行為很有秩序。伊格馮說:「這是一個數千公里的繞行路線。但是當你對牠進行分析時,發現這非常合理,非常有秩序。」他表示,這些小鳥顯然在循著一個巨大的螺旋風模式飛行,以避免飛入風中。

儘管有這樣一條路線,但是人們並不清楚北極燕鷗為什麼要進行這麼長的遷徙。伊格馮說:「我認為,牠們是在循著豐富的(極地)覓食區飛行。」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上。


--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妮娃娃 的頭像
    妮娃娃

    My Dear Parakeet( Bourke's &Scarlet-chested )

    妮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