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鸚鵡老大 / 喬安娜.伯格
除了雞尾、虎皮等常見的小型鸚鵡,大多數鸚鵡都被華盛頓公約附錄列名為瀕臨絕種危險的種類。
全世界有353種鸚鵡,從4吋大的新幾內亞侏儒鸚鵡,到展翅可達4呎、身長將近40吋的巴西藍紫金剛鸚鵡。
只有三種鸚鵡生活在地面上,其中兩種是夜行性動物〈紐西蘭鴞鸚鵡、澳洲地鸚鵡〉,快絕種了。鴞鸚鵡重8磅半,平時離群索居,只有交配時才和其他同類來往,翅膀是跳求偶舞時的必要裝飾,不能飛,只可滑行。
鸚鵡記憶力超強,會記恨。
鸚鵡對環境的變化比狗更敏感。
敏感的鸚鵡甚至能察覺人類說話語調所反應出的情緒改變。
鸚鵡是群居性動物,失去伴侶時會變得悶悶不樂,甚至產生急性沮喪、停止進食、憤世嫉俗或自閉退縮,羽毛失去光澤,若持續沮喪會開始啄羽,有些鸚鵡會將壓力轉變為怒氣,特別容易攻擊人。
一般而言,鸚鵡對女人的印象比男人好。
鸚鵡大多是素食性,小型鸚鵡吃種子、水果,吸蜜鸚鵡用刷狀舌攝取花粉花蜜,其餘鸚鵡以堅果、花粉、植物根、地衣、樹葉,甚至樹皮為生。鴞鸚鵡的主食是昆蟲、昆蟲蛹。唯一多重性伴侶的啄羊鸚鵡,生活在紐西蘭終年積雪的高山上,這種棕綠色羽毛的鸚鵡是肉食性,吃羊包覆在腎臟外頭的脂肪。
樹皮能提供消化所需的粗纖維,和食物中的水果、花朵一樣重要;又因為鳥喙會不斷的生長,所以肯咬樹皮時還能順便磨下喙,鸚鵡有時還會吞下小砂礫,幫助磨碎堅硬的種子或堅果。〈可用樹枝:木瓜、奇異果、蘋果樹〉
PS:關於啄羊鸚鵡這一段敘述,可能是作者跟當地人的語言隔閡,造成了誤解。2003年出版的鳥類的秘密生活〈P.98〉提到啄羊鸚鵡的食物其實是被當地人稱為「羊肉鳥」的灰鸌ㄏㄨㄛˋ ,灰鸌幼鳥吃雙親帶回的半消化魚兒,因此長出一身脂肪,四個月就能重達一公斤以上,人類曾大量捕捉這種鳥類,啄羊鸚鵡也嗜吃這種肥吱吱的幼鳥。
鳥類體內有多對氣囊,骨骼也是中空氣骨,有利於飛行,也因為如此,容易遭受有毒氣體的威脅。
大多數的鳥一年換羽兩次,從翅膀中央的初級飛羽開始,一次只換一兩根,才能維持正常的飛行功能。正常的換羽步驟是對稱性換羽,也就是單側翅膀的飛羽先掉落幾根,一兩天後再換另一側翅膀同樣位置的飛羽。
理毛能讓羽毛保持健康。羽毛面極為平順,是因為羽瓣是由許多鳥羽支所構成,羽毛透過顯微鏡觀察,可以發現許多鉤狀的羽小支與鄰近的羽支連結在一起,當鳥兒用嘴整理羽毛時,能讓羽小支確實鉤住,在羽毛面形成一層強韌的防護罩〈鳥類的世界P.17圖〉,再從尾巴上的皮脂腺取出油脂塗在翅膀上,使飛羽變得不透氣而有利於飛行,也才能發揮保暖功效。同伴之間理毛,一方面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,另一方面在爭吵時可以當作化解爭執的溝通工具。
鸚鵡羽毛上的羽支會不斷的碎裂,形成微細粉末,鸚鵡利用這些白茫茫的粉末來清潔羽毛,當鸚鵡拍動翅膀或抖動身體時,粉末就會到處飄散。
洗澡能讓羽柄殘留的角化物脫落,使小羽支能緊密鉤合,水蒸氣也能濕潤鸚鵡的氣管和鼻竇。
鸚鵡的行為:警戒行為、社會助長、領土行為。
自然界的大多數動物都是雄性比較容易吃醋,因為他們必須確保伴侶生下的是自己的骨肉,所以確定母鳥與卵的安全,是公鳥生活中的第一要務,特別是在交配及產卵階段,公鳥會特別謹慎。
鸚鵡沒有更年期,終生可產卵。
動物受傷時最好能讓牠在黑暗安靜的環境中休養,不要隨便移動牠,並注意保暖。
鸚鵡爲了要聯絡遠方的同伴,叫聲必須宏亮到可以傳播數哩遠,深達枝葉茂密的叢林裡,可想而知,這種震耳欲聾的威力有多可怕。
卡羅萊納鸚鵡:美國本土唯一原生種,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州東部,成群出沒的鳥兒把樹林點綴的色彩艷麗,飛翔在天空時,長長的尾巴像美麗的彩帶飄逸,數百隻鳥兒一塊在森林中覓食,從空中鳥瞰就像舖上一層五顏六色的羽毛地毯,令人讚嘆的美麗,已經從地表消失了......
看這本書不僅僅從中獲取許多知識,書裡提及的場景也深深震撼我的心,
原本懷疑鸚鵡的模仿是單純的機械動作?還是能理解動作背後的含意?
在拜讀我的鸚鵡老大之後,
一隻會飛回空蕩舊家呼喚主人的鸚鵡,
一隻會照顧伴侶,甚至是生病人類的鸚鵡,
一隻會因為傷心而失去警戒、鬆懈自身安危的鸚鵡,
就算鸚鵡的智商有限,也不能抹滅鸚鵡對愛的無私表現,那種體會同伴有難,想幫忙卻無能為力的感情,令人動容。
鳥類的秘密生活 / 艾登堡
作者是英國知名的自然歷史影片拍攝者,這本書詳細的介紹鳥類的各種知識,書裡也有很多精采可期的圖片,但是終究因為介紹的太過詳細,文字敘述太多,讓我在閱讀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。
麝雉生活在沼澤地區,飛行笨拙,雛鳥孵化時,每邊翅膀有2根發育完整的爪,隨著逐漸成長,雛鳥會用翼爪握緊樹枝,在紅樹林裡四處探索攀爬,如果受到驚嚇會跳入水中,不久再用翼爪爬回巢穴;這種翼爪待長大到成鳥階段就會消失。有學者大膽推論始祖鳥翼爪的運用方式一如麝雉。
蜂鳥的翅膀小,所以拍動速度要快才能產生足夠的向下衝力。〈古巴吸蜜蜂鳥200多次 / 秒〉
鳥兒能感應地球磁場,遷徙時才不會迷失方向。
雨燕,無論是成鳥或幼鳥,一旦八月初離巢向非洲前進後,就不會再觸及地面,直到九個月後返回築巢地點才會再次著陸。牠們會邊飛邊喝水,或到池塘沾水飲用;在半空中張大嘴巴飛掃覓食,只吃飛行昆蟲;也在半空中睡覺,傍晚時分會拔高到一千九百多公尺的高空中,開展雙翼在空中飄翔,偶爾才揮動幾下翅膀;交配也是在飛行滑翔時進行。〈人類是怎麼知道的呢?〉
鳥類幾乎只吃種子維生,是因為植物的種子雖然小巧,卻能提供最大的熱量,是鳥兒飛行時的最佳燃料。
種子為避免被消化,衍生出保護種子的構造,鳥喙也就演化的越來越結實。
臘嘴雀上下頷基部各有一對稜脊狀瘤,可以咬住櫻桃核,用來閉合這種嘴喙的肌肉大的驚人,並沿著顱骨包覆生長,這群肌肉收縮時所發出的力量可達45公斤,足以讓櫻桃核碎裂成兩半,順利取食核內種子。
其他鳥喙演生:細長鳥喙避免被植物的尖刺扎傷、松鴉像冰鑽一樣的嘴喙可以鑿穿橡實;
用嘴巴打不開,還會使用工具:將貝殼由高空往下丟在石頭上破裂、使用仙人掌的刺、細樹枝,捕捉樹洞內的蠐螬,小嘴烏鴉利用車輛壓碎胡桃取食。
啄木鳥以時速40公里的強勁力道啄擊樹木,為什麼不會腦震盪?因為其頷部有特殊的鎖定裝置,啄擊時兩片嘴喙是連結在一起的,而且嘴喙基部的肌肉群有緩衝避震的功能。
鳥類對辨別味道不專精,鸚鵡的舌頭只有350個味蕾〈兔子有17000個左右〉,不過鳥兒偏好甜味,因此植物花蜜的糖液雖然稀薄,仍然可以吸引鳥類上門。澳洲吸蜜鸚鵡蛇頭上覆滿細小肉毛,非洲花蜜鳥微彎的修長嘴喙內有長舌頭,可以幫助吸食花蜜。
極地森林的烏林鴞聽覺敏銳,臉部毛髮狀的纖細羽毛可以蒐集聲波再折射入耳朵〈助聽器〉,雙耳一高一低能聽到超立體聲音,精準聽音辨位,捕捉獵物。
野鳥放大鏡住行篇:綠鳩、鴞鸚鵡是夜行性的鳥類,雙眼充滿大量桿體細胞,可以吸收更多光亮,即使在微弱光線下,也能輕易發現獵物的身影。此外牠們的左右耳朵位置不對稱,一邊高一邊低,藉著左右聲音傳遞方式的差異,精準定位聲音來源。
鳥類的發生構造稱為鳴管,位於體內比人類喉頭深很多的地方,
鳴管是盒狀發聲器官,在鳥類氣管底端,並在此處岔分為兩條,各自通往兩邊的肺部,
鳴管外側有軟骨環箍,內側有成對的肉直唇瓣,
當鳥嘴收縮肺部噴出氣流經過唇瓣時,就發出悅耳的聲音。
有些鳥類的羽毛會隨著季節變化換羽色,以便融入背景,達到保護的效果,有些則會偽裝成別的危險動物,減少被掠食的機會。
雄鳥求偶的必備條件:築巢、狩獵、啼唱、羽色。大部分雄鳥艷麗、雌鳥樸素。
健壯的雄鳥會把強健的基因傳給下一代,因而決定了色斑的大小。〈越強健,色斑越大塊〉
此書第七章 - 尋找伴侶,詳述各種鳥類精采的求偶儀式,交配的內容也引人入勝,還可以看到少數多夫多妻制鳥類的偷情過程,公母出軌大鬥法,令人意想不到。
全世界的鳥類都以產卵的方式繁衍後代,雌鳥的卵黃提供卵子發育為雛鳥所需的養分,胚胎需要水分才能順利發育,水分則由蛋白供應。受精卵到輸卵管某處腺體分泌石灰質層層包覆,接著肌肉收縮,蛋才會被推出體外,蛋如果不能迅速生下來,會增加母親體重、妨礙飛行。
剛生下的蛋,蛋黃較輕可以自由旋轉,所以蛋黃表面一小塊將來會發育成雛鳥的薄層細胞,不論蛋怎麼翻轉,都可以保持在最接近雌鳥身體的位置吸收體熱。
叢塚雉會自製孵蛋器,利用植物堆成塚丘,植物腐化時溫度升高,將蛋產在塚丘內孵化,還會測量溫度,溫度過低就覆蓋更多植物,溫度過高會踢掉覆蓋物,以維持塚丘內均溫35~39度之間。
爲了保護下一代,家必須是安全的堡壘,鳥類築巢技巧不乏高明者,灶鳥堅硬如石的堡壘、縫葉鶯高明的縫紉技巧、織布鳥出類拔萃的編織技藝〈P.232~P.235圖〉,還有更多其他的介紹都在第八章 - 護蛋的重責大任中多有描述。如果有敵人靠近巢穴,親鳥還會以身誘敵,假裝受傷或假裝自己是小型哺乳動物,騙走入侵者。
蛋會說話?即將孵化的幼雛會將嘴喙探入空氣中做第一次的呼吸,發出每秒100次以上的疾速聲音,其他幼雛聽到會加速孵化,此時即將孵化的幼雛會減慢速度,以求整窩蛋能在同一時間全部孵化,因此雖然雌鳥每24小時才下一顆蛋,但幼雛全部能同時進入孵化期。為什麼呢?怕的是掠食動物發現碎裂蛋殼,注意到牠們的巢穴,招來殺身之禍。
雄日鷿ㄆ一ˋ兩側翼下各有一個育兒囊,可以裝剛孵化、光禿禿、未開眼的幼鳥,還能載著幼鳥升空,是唯一能搭載幼鳥飛行的鳥類。
何時該餵食幼鳥?人類會看嗉囊,至於鳥類各有其判定的方法,如朱胸朱頂雀看幼鳥張嘴的顏色色差判斷哪隻幼雛肚子餓;白冠雞會處罰貪心的幼鳥,將牠叼起來猛烈搖晃,有時把牠的頭按入水中;大部分鳥類會平均餵食所有的幼雛,但是有些則否,美洲瓣蹼雞會選擇頂冠亮麗的幼鳥先餵食,藍腳鏗ㄎㄥ鳥選擇體格壯碩者;多數猛禽甚至放任年長的幼鳥攻擊年幼手足致死,贏家把輸家吃掉,不浪費已投入的營養。
特例:長冠企鵝下的第一顆蛋遠比第二顆蛋來的小。
關於糞便,親鳥吃掉幼鳥糞囊,一方面吃掉消化不完全的食物,一方面避免留下線索而洩漏窩巢;有些鳥類會噴射出排泄物,離窩巢越遠越好,有避免被發現的保護作用,還可以降低感染疾病和寄生蟲的風險。
幼雛每天都要花好幾小時拍翅、上下跳躍,一邊強化翼肌,一邊體驗升空的滋味,有些還會用腳抓緊窩巢邊緣,避免在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時,被雙翼帶入空中。
非洲肯亞的馬加迪湖,因為生活環境嚴苛,所以只有適合鹹水湖的大小紅鶴生存,繁殖季節來臨時,湖水乾涸,掠食動物容易接近,數量龐大的大小紅鶴會一夕消失,飛往更險惡的湖泊 - 納特龍湖,繁衍下一代,在一大片幼雛中,親鳥從鳴叫聲分辨出自己的孩子。
已滅絕的鳥類:紐西蘭 - 恐鳥、模里西斯 - 渡渡鳥1681年、英國 - 大海雀1884年、美國 - 旅鴿1914年,還有更多瀕臨絕種的鳥類,在棲息地遭受破壞、人類大量捕捉下,急需保育,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,有責任保護牠們。
-----
留言列表